瓷器
使用富含較多長石、矽石等的材料製成瓷土,燒成溫度需要大於1200度C,質感細緻、硬度高具半透明性,分辨瓷器一般是確認圈足的顏色,通常純白色為瓷質。
陶器
使用陶土製成份,一般燒成溫度較瓷土低,硬度較低,由於多氣孔的特性保溫性較高。
絞胎(練込)
由兩種或以上不同顏色的泥土揉合拉出坏形,或拼出圖案,進而製作燒製而成的陶瓷器。日本稱作「練込」 過程中以不同方式絞揉,土坏也呈現出不同的花紋,可以是木紋、水紋,石紋或各種雲紋,也可加入切割、編織等技巧造成較複雜如蓆編、菊花及羽毛等花紋,變化無窮。 絞胎的特點是圖案帶點不規則,風格自然,且紋理表裏如一,有「瓷中君子」之譽。絞胎因用上不同的土,燒製時容易因為不同的膨脹系數而爆烈,且工序繁複,成品率較低。(以上參考自維基百科)這個歷史悠久的陶藝技法,直至今日還是令人著迷,且因為現代的色料技術進步,能夠調配出更多不同顏色,展現出各式風貌。
志野釉
志野燒,起源於日本。是一種融合地方性鬆散質地的黏土、一種簡單的長石釉和一種獨特燒成技法,燒窯時間和降溫時間都很很長於一體的陶器。
志野的釉色變化豐富,基本無法用人為去控制,然而這種自然地表達,卻處處體現了作者手作的痕跡,極富人情味。
冰裂與開片
冰裂與開片之所以形成是因為在窯燒降溫釉面固化後,釉面與胎體因為彼此熱膨脹系數的不同,冷卻收縮後,產生應力拉扯下的開裂,不過要注意的是,這個開裂是只有釉層的部分。
素燒
素燒是將已完全乾燥的土坏,放入窯中大約燒至850℃ ,使坏體硬化,遇水分也不會再變形受損而且素燒過的坏,比土坏更具有吸水性較容易上釉,整體燒成成功率也較高。
修坏
修坏主要是修掉多餘的陶土,在茶杯下方做出圈足並調整杯子的厚度,修飾土坏的線條,也可以減輕整體的重量。
拉坏
拉坏主要是使用拉坏機(轆轤),將陶土進行「定中心-開洞-拉高-調整器型」這個流程,進而得到最基本的粗坏之後進行修坏,後續會再拍攝影片進行演示。
上釉
在素燒過後將坏體清潔,將釉藥塗佈於素燒坏表面,經高溫(攝氏1230度以上)燒製後發出光澤,增加陶瓷的美觀、強度與絕緣性。
刻花(剔花)
一種陶藝裝飾技法,在修坏後塗布上一層化妝土,待化妝土半乾後刻畫出線條,使用剃花刀剔除不要的圖塊使圖案具浮雕感。
青瓷
釉藥中含有少量氧化鐵為發色劑,並以還原燒成,釉色會呈現淡青色,稱為「青瓷」。
透明釉
原料以石英為主的玻璃質,主要是應用在釉下彩,在素燒坏表面上用繪製圖案,然後在圖案上施一層透明釉進行釉燒,使圖案封在釉下。
釉下彩
陶瓷全部彩繪在素燒坏上進行,經施釉後高溫一次燒成。這種製品花面被釉層覆蓋,表面光亮、平整。
圈足
是指一個陶瓷器的其中一個部份,以名稱來看就是「繞成一圈當作陶瓷器的腳」的意思。一個日常生活中用的盤子或碗,轉過來看到底部會有一個圈狀突出的部份,就是所謂的圈足。
瓦斯窯還原燒
以瓦斯為燃料之窯爐,主要用在進行還原燒,在燒窯過程中,窯內空氣供給不足,以致產生大量一氧化碳與游離碳,造成一種還原氣氛。由於一氧化碳性質頗不安定,故從坯體或釉藥中奪取氧原子,結合成二氧化碳,始得安定。此時釉藥中之金屬氧化物即因缺氧而被還原成為低價氧化物。例如在氧化氣氛中,氧化鐵成為三氧化二鐵,呈現紅色或黃褐色;而在還原氣氛中,則被還原為低價之四氧化三鐵,呈現青瓷之青色。(來源:紫星齋)
電窯氧化燒
用特定的合金發熱線圈進行電、熱轉換的能量將窯爐內的坏體及氣體(一般情形是空氣)加熱升溫,所以爐內的氣氛是氧化性質。
縮釉
在達到瓷器的燒結溫度時,釉料應完全液化並流動均勻地覆蓋表面。當釉溶化後,陶瓷的某些部位沒被釉料覆蓋導致在燒成後的某些無釉部位。雖然縮釉是陶瓷生產中的工藝缺陷,但亦是作品一種獨一無二的特色。
針孔
這並非真正的縮釉,是因為製作作品的黏土含有匣砵顆粒,修飾後會保留孔洞於作品上,我先裝飾一層黑色化妝泥漿於作品上,素燒後再施以白釉,白釉燒成時會因為作品孔洞的關係自然形成類似針孔的狀態,這樣就能透出底部黑色化妝土的色澤,增添一點變化,燒成的成效有點像志野釉。另外針孔狀態是刻意保留的,含匣鉢顆粒多的作品,除非是刻意調整釉的黏稠度,不然一般燒制時多多少少都會出現針孔的釉面狀態。
續待….